快捷搜索:

科技赋能传统中医 助力基层健康服务

——西北大学西部中心中医科技帮扶赴丹凤县竹林关镇开展“中医智能诊疗进乡村”义诊活动

2月19日,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与“健康中国”战略号召,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西北大学西部中心组建“智慧中医科技帮扶”,走进丹凤县竹林关镇开展“中医智能诊疗进乡村”公益义诊活动。此次活动将自主研发的“中医智能脉诊仪”“舌象分析系统”等设备投入基层实践,以现代科技赋能传统中医诊疗,为乡镇居民提供精准化、便捷化的健康服务,推动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科技+中医:让“望闻问切”更精准

义诊现场,群众通过智能设备体验了现代化的“智慧把脉”中医诊疗服务,与传统把脉不同,服务队通过搭载AI算法的智能脉诊仪,实时采集患者寸口脉的波形、频率、力度等参数,结合舌象分析系统对舌苔颜色、裂纹等特征的数字化识别,快速生成体质辨识报告,专家们根据生成的体质报告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健康建议和调理方案,同时还开展了中医推拿按摩等传统疗法。这种“科技+中医”的模式,不仅提升了诊疗效率,还增强了群众对中医的信任和认可。

西北大学西部中心张椿鸿教授介绍:“这套设备融合了十万例临床数据和深度学习技术,既能辅助医生提高诊断效率,又能将复杂的中医理论转化为可视化结果,帮助基层医生和患者更直观了解健康状况。”

“以前觉得把脉全靠经验,没想到机器也能帮忙!”竹林关镇雷家洞村的李先生拿着包含脉象详情、脉络分析、体质类型、理疗保健和养生方案、调理建议等12项个性化健康报告感叹道。

智医下乡:科普宣讲点亮乡村健康

活动期间,服务队累计为100余名群众提供免费诊疗服务,筛查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危人群30余例,并为20余名潜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开通绿色转诊通道。针对乡镇常见病,团队还开展了“中医养生大讲堂”,通过八卦象数疗法、穴位按摩教学、药膳食疗配方发放等形式,普及“大健康、治未病”理念,帮助居民提升健康意识,预防常见病和慢性病。

“许多村民因交通不便和健康意识薄弱,小病拖成大病。我们希望通过科技手段让中医‘大健康’的优势在基层扎根。”张椿鸿表示。竹林关中心卫生院医生也参与了设备操作培训,未来将常态化使用相关技术提升诊疗水平。

长效帮扶:助力基层医疗能力提升

随即组织召开了西北大学西部健康帮扶课题座谈会,竹林关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飞介绍了竹林关镇镇域医疗卫生健康工作开展情况,推介了中医康养旅游重点项目,表示将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双向发力,持续邀请西北大学专家定期来坐诊,让竹林关百姓能够在家门口享受到西安专家的高质量医疗服务。

西北大学西部中心张椿鸿教授在会上强调了深入推进“大健康”的理念,表示将致力于基层医疗健康卫生,持续开展智慧中医帮扶,推动智慧中医医疗在基层落地生根,会后实地调研查看了中医康养馆项目、中药材种植基地等。“未来,西北大学将定期派驻专家团队开展中医帮扶,并为基层培养兼具中医素养和智能技术应用能力的复合型医护人才。这种长效帮扶机制,将有效提升基层医疗水平,助力乡村疾病预防体系建设。”张椿鸿表示。

座谈会上中医专家高青林老师将中医与人体及生命关系进行专业解释。

据悉,西北大学西部中心计划以此次活动为起点,将联合竹林关镇政府建立“中医智能诊疗示范点”,定期派驻专家团队开展中医帮扶,并通过“设备捐赠+人才培训”模式,为基层提供高品质中医科技诊疗服务。同时,还将针对本地多发病症,开发定制化AI辅助诊断模块,助力乡村疾病预防体系建设。

“这是传统医学与现代科技融合的创新实践。”竹林关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飞评价,“此次活动,西北大学通过提供科技赋能中医诊疗、智慧中医助力基层健康、科普宣讲提升健康意识、长效帮扶提升基层医疗能力等一系列服务,将高校的科研优势转化为基层服务能力,既推动了中医现代化,又为破解乡村医疗资源不均衡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更为竹林关镇发展中医药康养新业态助力乡村振兴拓展了新路径。下一步,我们将加强合作,按照“南茶北药中康养”发展定位,重点发展中医药康养、乡村文化旅游,带动连翘、黄姜、五味子、山茱萸等中药材种植加工等,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推动竹林关镇经济高质量发展。”

(竹林关镇 刘妍)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