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全媒头条专访李晓红丨太史家宴:百年岭南味的传承与当代突围

名流宴席背后的美食史诗

在广州河南同德里的太史第,曾有一场宴席让孙中山、梅兰芳、宋庆龄等近代风云人物趋之若鹜,更被《中央日报》列为“民国四大名宴”之首。这便是由清末翰林江孔殷创立的“太史家宴”—— 一个承载着岭南饮食文化精髓的传奇符号。百年流转,这份舌尖上的历史并未沉寂,而是通过佛山“班采·太史家宴”的匠心复刻,重现于当代餐桌。

历史钩沉:从末代翰林到“粤菜开山”

江孔殷(1864-1951),广东南海人,晚清最后一批翰林之一,却以“太史第”家宴名垂青史。他不仅是辛亥革命的重要参与者,更是中国近代饮食文化的革新者。家宴何以成经典?

江太史深谙“食不厌精”之道,提出“不时不食”“粗料精制”“从农场到餐桌”三大理念。他创办“江兰斋农场”,培育萝岗橙、黑叶荔枝,引进西洋蜂种酿制黄金蜂蜜,将食材品质把控推向极致。

名流云集的餐桌政治

太史第的宴席,既是美食盛宴,亦是近代中国政治与文化的缩影。廖仲恺、蒋介石等政要的到访,让太史家宴成为权贵阶层的“社交密码”,其菜品更被坊间竞相模仿,推动粤菜体系的形成。

全媒头条《悦访谈》财经栏目专访:对话《太史家宴》主理人李晓红:

悦访谈:作为岭南美食文化的标志性品牌,《太史家宴》近年备受关注。能否为我们解读“太史家宴”的文化内核?

李晓红:感谢关注。太史家宴的文化内核源于清末民初江孔殷先生创立的饮食哲学——“不时不食”“粗料精制”“从农场直到餐桌”。江太史不仅是粤菜鼻祖,更是将饮食与人文精神结合的典范。他通过家宴联结名流政要,让美食成为文化对话的载体。我们传承的不仅是菜品,更是这种融合历史、人文与匠心的精神。

悦访谈:提到菜品,太史家宴的经典菜式如“太史蛇羹”“荔枝菌”等闻名遐迩。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您如何平衡?

李晓红:传统是根基,创新是生命力。例如“太史蛇羹”遵循古法熬制,但我们会优化食材供应链,确保品质如一;而“荔枝菌”这类时令食材,则通过现代保鲜技术延长其呈现周期。此外,我们推出“太史凤凰蟹”“金汤煮花胶”等新派融合菜,既保留粤菜精髓,又契合现代口味。江太史百年前就倡导“中餐配洋酒”,这种开放精神至今指引我们。

悦访谈:从相关资料中提到“从农场到餐桌”,太史家宴在食材溯源上有哪些独特实践?

李晓红:我们复刻了江太史的“江兰斋农场”理念,与岭南本土生态农场合作,直供萝岗橙、黑叶荔枝等特色食材。例如“黄金蜂蜜”源自自有蜂场,全程无添加;荔枝菌虽无法人工培育,但通过精准时令采摘和冷链运输,确保鲜度。这种“粗料精制”不仅是对传统的致敬,更是对可持续餐饮的探索。

悦访谈:服务理念上,太史家宴提倡“公筷用餐”“中餐位上”。这些细节如何体现品牌的人文关怀?

李晓红:公筷与分餐制源于江太史对卫生与礼仪的重视,我们将其升级为现代餐饮标准,既保障健康,又提升用餐仪式感。而“中餐位上”则是将粤菜的精致化推向新高度,让每位宾客感受专属服务。这些细节背后,是“以客为尊”的待客之道,也是岭南文化中“重礼尚和”的体现。

悦访谈:作为主理人,您认为太史家宴在现代餐饮业中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李晓红:一是文化稀缺性。太史家宴是“活的历史”,每一道菜都有故事;二是匠心与创新的结合,江太史第四代后人联合佛山“品粤轩/班采”团队进行战略合作,携手文化学者任流(江孔殷外孙女婿),系统性复原太史家宴,确保技艺的正统性;三是场景体验。无论是佛山品粤轩的园林式用餐,还是与岭南天地的文化联动,我们让食客沉浸于美食与历史的交融中。

悦访谈:最后,太史家宴未来如何让“旧时王谢堂前宴”走进寻常百姓家?

李晓红:我们推出“全席定制套餐”,降低体验门槛;同时开发“兰斋腊味”“太史陈皮”等零售产品,让经典走入日常餐桌。文化上,通过美食讲座、非遗展演等活动,让年轻一代了解太史家宴背后的岭南精神。正如江太史所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我们相信,真正的美食文化,终将跨越时空,成为大众的共同记忆。

悦访谈:感谢您带来如此深度的分享!期待太史家宴继续书写岭南美食的新篇章。

栏目寄语-超越美食的文化基因:太史家宴的价值,早已超越口腹之欲。它见证了一个文人世家如何以食载道,在动荡年代守护文化根脉;更启示当代人:传统的生命力,在于敬畏中的创新。正如江欣灿所言:“我们复刻的不是一道菜,而是一个时代的气韵。”从历史名宴到现代餐饮品牌,《太史家宴》以文化为魂、匠心为骨,在传承与创新中重塑岭南美食的高度。这不仅是味蕾的盛宴,更是一场穿越百年的文化对话。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